close

會計簽核為何失靈?從四大事務接連出包,揭露會計產業的 2 大隱憂
2021/03/22   編譯‧整理 Kevin Liu
 

包含勤業眾信(Deloitte)、安永(Ernst & Young,EY)、安侯建業(KPMG)與資誠(PwC)在內的四大會計師事務所,因會計簽證在各國接連出包,使得會計產業的問題逐漸浮上檯面。

除了台灣勤業眾信先前捲入康友、淘帝財務醜聞,最近一起「四大」捲入的簽證醜聞,是 2019 年在德國爆發的 Wirecard 電子支付短少 19 億歐元事件,Wirecard 因涉嫌假帳於去年宣告破產,德國監管單位因此介入調查負責簽核這間公司的安永。倫敦大學城市學院會計學教授沙阿(Atul Shah)認為:「Wirecard 醜聞是標準的會計簽證失靈。」

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與多起財務醜聞有所牽連的案例多不勝數,例如 2004 年的「盧森堡洩密事件」(LuxLeaks);印度當地 PwC 事務所也曾因涉及該國史上最大的金融醜聞,而遭主管機關禁止稽核工作兩年;而英國近年陸續爆發的 Carillion 建設、BHS 百貨和 Thomas Cook 旅行社倒閉案,再再引起大眾對於會計簽證的疑慮。

會計簽核為何失準?會計產業面臨的 2 大隱憂
問題 1:當會計師事務所業務過度擴張,稽核恐失去公正性


「四大」接二連三的出包,其中一個原因是:會計產業多年來的擴張實已超出傳統的會計簽核領域。

美國大型會計師事務所最早在 1980 年代開始為企業客戶提供顧問服務,後遺症影響深遠,至今會計師仍被要求向企業客戶推銷事務所的顧問服務。沙阿教授指出,「(四大)同時提供簽證、顧問與稅務服務;然審計要求的是獨立稽核,與顧問業務需要協助客戶是互相衝突的。」

這個問題在 2001 年爆發的「安隆案」(Enron)曾經浮上檯面,安隆能源的財務造假案最終導致負責簽證的「五大」之一的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(Arthur Andersen)解體,儘管教訓慘痛,但卻未能對會計業產生根本改變。「四大」多年來已成長成為產業巨獸,截至 2017 年止,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聯盟所雇用的員工將近百萬人,營收達 1300 億美元。

「以四大的規模,一般會認為他們缺乏包庇像 Wirecard 這種客戶的誘因,然而事實上,失去任何一個企業客戶,對於一個合夥人往往象徵事業生涯的終結或災難。」加州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吹哨者波塔(Mauro Botta)指出,「簽證單位收取企業報酬,並對其進行審查,是件荒謬的事。」


問題 2:會計產業與監管單位之間存在利益衝突
另一個問題則是監管單位與會計產業可能的共謀與共生關係。

證券交易委員會委員不少是前「四大」的合夥人或關係人,這或許使得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(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, SEC)與主要會計師事務所對於許多議題更容易溝通,但這也存在利益衝突問題。

例如,2018 年,美國公開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(PCAOB)三名員工就曾因洩密給老東家 KPMG 而遭到起訴;在英國,前「四大」合夥人也常被英國財務報告委員會(Financial Reporting Council,FRC)聘用,存在著「旋轉門」(編按:公職人員利益迴避) 問題。

英國政府出策,削弱四大會計事務所勢力
為了降低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在各產業的影響力,上周英國政府甚至提出新的監管草案規劃。

規劃中要求,大企業在必須在部分年度審計工作使用小型會計師事務所;會計師事務所主事者須確保簽證工作正確,否則將面臨更嚴厲的處份,以及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如果以更嚴格的標準加強審計工作,則其簽證 FTSE 350 (編按:由主要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前 350 家公司的成分股組成的股票市場指數) 企業的數目將受到限制等。

英國商業大臣夸騰(Kwasi Kwarteng)表示,希望藉此改變恢復大眾對企業的信心。但部分批評家認為這仍不夠,他們希望英國考慮拆分「四大」,迫使主要會計師事務所將稽核與顧問業務分開,以促進會計產業的競爭。

不過,也有反對者認為,削弱大會計師事務所勢力對市場沒有太大的好處,還會影響對跨國大企業的監管稽核能力;也使得會計師事務所彼此競爭客戶,造成稽核品質的下降,甚至為競爭客戶造成更進一步的利益衝突現象。


新科技闖入會計產業,可望打破「大者恆大」
不過,就像其他產業一樣,會計產業也面臨科技創新帶來的潛在破壞性威脅,不管是人工智慧、大數據分析或區塊鏈,都可能使得企業稽核流程加快、成本降低。主要會計師事務所當然不可能坐以待斃,也相繼成立創新實驗室,研究新科技對稽核流程改善議題。

《會計帝國》(The Big Four)一書中也提到,科技的進步將使得會計產業「大者恆大」的定律被削弱,小公司也可能會因善用新科技出頭。然而,對於新科技採用,仍須取決於監管單位法令規定。例如:利用無人機影像查核存貨是否符合規定?或是稽核人員仍需現場親自查核?科技創新衍伸出來的作業方法,是否能形成新時代的一般會計作業準則,仍待時間釐清。

資料來源/World Finance、BBC、Financial Times

arrow
arrow

    murphy06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